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雲豹

生態說

  不管是特殊或者威嚴,台灣雲豹絕對是扮演這兩種角色最佳的動物。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台灣雲豹體長可達一公尺,身上亮麗的雲彩斑紋,說明牠獨特的氣質,深褐色皮毛,展現牠深藏不露的動人特質。
  沒有幾個人有幸目睹牠敏捷迅速、來去如風的身影,魯凱族最古老的好茶部落,卻說他們祖先是雲豹變來的,雲豹也就成了他們的開
基祖。
  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原始闊葉林的雲豹,早被人們追逐到高山雲霧中,以至行蹤杳然,我們期待,牠們依舊共同生存在這個島上。(陳逸君/文)


歷史說

  儘管自八○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目睹野生雲豹的英姿,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最珍貴的野生動物,原為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稱霸的大型貓科動物,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為玉山和大武山。清代《福建通志》描述台灣雲豹為:「色黃而間以黑點。」,周鍾瑄修《諸羅縣志》則說:「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台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西表山貓日語西表山猫,學名:P. iriomotensis),又称西表猫,是棲息在日本琉球列島八重山群島西表島上的一種貓科動物,是日本的特有種,曾被認為是豹貓P. bengalensis)的亞種。
在當地的方言中,西表山貓被稱作「ヤママヤー」(山裡的貓)、「ピンギーマヤー」(逃走的貓)及「ヤマピカリャー」,可以得知西表山貓並不是由家貓野生化而成的野貓
1965年3月,沖繩回歸後,動物作家戶川幸夫收集到了西表山貓的頭骨及毛皮標本,並進行相關研究。1967年捕獲了野生個體(公、母貓各一)。同年,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今泉吉典,將西表山貓作為新品種命名,在學會上發表。
在當時,前一次發現野生貓的新品種已是70年前的事情,因此這被當作20世紀生物學上最大的發現。而西表島的面積只有約290平方公里,這也是世界上有山貓存在的島嶼中最小的。
體長 50-60 cm 、尾長 23-24 cm、體重 3-5 kg。
體型殘留原始的特徵,比一般貓略為粗胖,軀幹很長,四肢粗且短。身體背面、側面為暗褐色,腹部較淡,側面在灰褐色的部份有不明顯的暗色小斑紋散佈。肉球比一般貓大,尾巴也很粗,尖端有些許毛成簇,使得外觀上看來更粗。鼻樑很大,眼睛周圍有白黑條紋。耳朵很圓,尖端沒有耳殼裡的前頭房毛。耳朵背面和許多山貓類同樣有被稱呼為「虎耳書斑」的黑色邊緣以及白色斑紋。牙齒28個,較一般貓少了一對上顎前臼齒。
其生活方式至今尚未明朗。除繁殖期會成對行動外,平時均單獨生活。主要在沿岸地區高度較低的區域生活,喜歡濕地和川邊。平時在地面生活,但會爬樹及游泳。食物來源廣泛,會捕食鳥類、鼠類、蜥蜴、蛇、青蛙、蝦、小河蟹、昆蟲等,有時也會捕捉幼野豬,也有潛水捕捉獵物的習性。被人圈養的西表山貓「ケイ太」除了肉類以外,每天也吃嫩草。多數山貓可以迅速確實的以獠牙插入獵物的脊髓來殺害獵物,但還不確定西表山貓是否也是如此。在島上沒有天敵,為唯一的肉食哺乳類動物,位於島的食物鏈的頂點。
一般認為在飼養下的壽命為8-9年,野生更短。在1979年,一隻出生後約五週大的雄性幼貓「ケイ太」與父母貓走散,被送到沖繩兒童國家動物園水族館飼養,最後衰老而死,共活了13年。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iriomotensis.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相信到非洲 safari 的遊客,沒有人不想一睹大型食肉動物的芳容,當中以豹最為神出鬼沒,最沒有把握可以看見。
我第一次到東非 safari 算幸運,兩次遇見這種夜行動物。其中一次,一頭豹似被周圍十多部車騷擾得不高興,從原來的樹走到馬路另一面的地方,可惜我視線被車所阻,未能近距離拍下牠過馬路的照片。
第二次到非洲南部 safari 則幾乎把我氣死!本來我們在 Chobe 國家公園在攝影角度和花線都絕佳的情況下,遇上難得一見的花豹在河邊散步 cat walk,大好機會卻給嚮導糟蹋了!(詳情請看《非南非旅》的遊記 icon
豹喜歡躺臥在樹幹上,身上的毛皮成為絕佳的保護色,只剩下像個倒轉問號的尾巴在空中打轉,令發現牠們倍加困難。不過假若某一部車發現了豹的蹤跡,例必引來其他十數部車圍觀。
豹的適應力很強,現時所有的大型貓科動物都受到絕種或分佈地區縮減的威脅,但多樣化的食物來源使豹面對的危機相對較小 (但不是沒有影響)。
黑豹幾乎全身黑色,但牠們並不是另外的品種。牠們亦跟正常的豹一樣帶有斑點,只是要在猛烈光線才看得出來。
每頭豹會有自己的「地盤」,不容另一頭豹闖入;雄性的「地盤」有 30-78 平方公里之大,雌性則 15-16 平方公里。除了交配和哺育子女外,成年的豹喜歡獨來獨往。
相信到非洲 safari 的遊客,沒有人不想一睹大型食肉動物的芳容,當中以豹最為神出鬼沒,最沒有把握可以看見。
我第一次到東非 safari 算幸運,兩次遇見這種夜行動物。其中一次,一頭豹似被周圍十多部車騷擾得不高興,從原來的樹走到馬路另一面的地方,可惜我視線被車所阻,未能近距離拍下牠過馬路的照片。
第二次到非洲南部 safari 則幾乎把我氣死!本來我們在 Chobe 國家公園在攝影角度和花線都絕佳的情況下,遇上難得一見的花豹在河邊散步 cat walk,大好機會卻給嚮導糟蹋了!(詳情請看《非南非旅》的遊記 icon
豹喜歡躺臥在樹幹上,身上的毛皮成為絕佳的保護色,只剩下像個倒轉問號的尾巴在空中打轉,令發現牠們倍加困難。不過假若某一部車發現了豹的蹤跡,例必引來其他十數部車圍觀。
豹的適應力很強,現時所有的大型貓科動物都受到絕種或分佈地區縮減的威脅,但多樣化的食物來源使豹面對的危機相對較小 (但不是沒有影響)。
黑豹幾乎全身黑色,但牠們並不是另外的品種。牠們亦跟正常的豹一樣帶有斑點,只是要在猛烈光線才看得出來。
每頭豹會有自己的「地盤」,不容另一頭豹闖入;雄性的「地盤」有 30-78 平方公里之大,雌性則 15-16 平方公里。除了交配和哺育子女外,成年的豹喜歡獨來獨往。

學名

Panthera pardus

學術分類

哺乳綱 (Class Mammalia)
食肉目 (Order Carnivora)
貓型總科 (Superfamily Feloidea)
貓科 (Family Felidas)
豹亞科 (Subfamily Pantherinae)
豹屬 (Genus Pathera)
豹 (Species pardus)

大小、體重

肩高:50 - 75cm, 體長:95 - 167cm, 重:30 - 80kg, 雄性較雌性大 20-40% 左右。

平均壽命

12 - 17 年。

棲地

豹的適應力很強,除了受人類干擾外,可在除了極旱、極熱或極寒的任何地方棲身。
在 Mt. Kilimanjaro 的 Gilman's Point 附近,有一處海拔約 5,700 米的地方叫 leopard point,曾於 1926 年找到一具豹的骸骨,證明牠們曾「到此一遊」,可見牠們適應力之高。

食物

牠們主要捕殺小型至中型的動物,但需要時甚麼都吃,包括腐肉。

捕獵

豹就似是自然界的一位獨行冷面殺手。牠樣子看來冷酷,平時晝伏夜出,獵食時能以無比耐性,一聲不響地隱藏著,待走近獵物或獵物自己走進距離牠幾尺內的死亡地帶,才猛然突擊,獵物可能至死也未知死在誰手。
在紀錄片裡不難看到獅子和獵豹的精彩捕獵場面,但我至今看過不下十部有關豹的紀錄片,印象中仍未見過完整的花豹捕獵過程,總是看到牠們躡手躡足準備突擊目標獵物,然後鏡頭一轉,要麼捕獵失敗,要麼見到牠們的嘴裡咬著獵物的喉嚨。我想難以拍到牠們整個捕獵過程是因為牠們幾乎必定是晚間才出動,善用貓科動物夜視上的優勢。
雖然豹的完整捕獵過程欠奉,但牠們把捉到的獵物用口刁著拖上樹上的情形卻在紀錄片裡經常出現,這樣做的原因是防止獅子和鬣狗把食物搶走。曾有人見過牠把自己體重兩倍的獵物拖上樹上,可見豹口力、腳力的厲害。

繁殖

懷孕期 90 至 105 日,一胎有兩至四隻小豹。小豹出生時是盲的,由母豹獨力撫養,夭折率 40% - 50%。小豹三個月斷奶,15 至 24 個月自立。

生存威脅

小豹甚至成年的豹會受到獅子和大群鬣狗的襲擊。
另一種或許可以算是天然敵人就是牠們自己的豹皮。豹皮向來是人類權力、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為牠們帶來殺身之禍。

野生動物近親

黑豹跟正常有斑點的豹是同一種類,分別只是一個隱性基因令黑豹出現黑色的毛皮。其實黑豹仍然是帶有斑點的,只是要在強光的照耀下才會顯現。
豹跟獅子 (Lion, Pathera leo) 、老虎 (Tiger, Pathera tigris)、美洲虎/美洲豹 (Jaguar, Pathera onca)、雪豹 (Snow leopard, Pathera uncia) 等跟豹同屬,反而獵豹 (Cheetah, Acinonyx jubatus) 跟豹的關係較疏離。

老虎

老虎是貓科家族的一員,貓科家族還包括獅、豹、獵豹、石虎及家貓等,都擁有圓耳圓頭短頸,身軀柔軟且彈性極佳,銳爪可伸可收,視覺、聽覺、嗅覺極靈敏,行動敏捷且沉靜,擅長掩護與襲擊,是最成功的掠食者家族。儘管如此,貓科家族中的成員各自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其中,獅子和老虎是最常為人相提並論,但牠們的分布和習性可截然不同:老虎分布於亞洲叢林,獨居;獅子分布於非洲,適應乾旱而林木稀疏的草原環境,而且公獅是與母獅小獅全家成群生活,共同狩獵分享獵物。
 老虎的演化
劍齒虎是指有超長犬齒的古代貓科動物,從三千五百萬年前起出現在地球上,歐、亞及北美洲都有大量的劍齒虎類動物化石出土,包括好幾個不同種類,但所有劍齒虎在約一萬年前就全部絕種了,牠們與老虎同是貓類的動物,但並非老虎的直系祖先。
        根據化石、蛋白質與遺傳物質DNA的最新研究,科學家們認為老虎的發源地是在亞洲東部。老虎的祖先可能都是由挖掘自中國大陸陝西、河南一帶,生活在二百多萬年前的古中華豹(Panthera palaeosinensis)演化而來。
        或許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老虎只有一種,但實則不然。隨著不同的分佈環境,全世界的老虎演化出八個亞種(subspecies),這些亞種在頭骨、皮毛和體格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由現存族群數最小的中國華南虎的特徵來看,其前傾的眼窩與較小的頭顱都顯示其最接近原始的老虎類別。而後,老虎的分佈逐漸向四方的森林地帶遷徒,分佈至整個亞洲地區;包括向北延伸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及北韓一帶,而為適應寒冷的氣候,遂發展成體型最大、體毛最密而毛色最淺的西伯利亞虎;向西擴展到裏海與土耳其東部演變成西亞虎。有些老虎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形成東南虎;有些甚至跨海至爪哇、蘇門答臘及巴里虎等島嶼上,形成蘇門答臘虎、爪哇虎及巴里虎;蘇門答臘虎面頰的鬢毛最長,而巴里虎則體型最小、色澤最暗,因環境的限制,連食物也趨向以小型動物為主。除了上述的七個亞種以外,有些老虎的分佈向西南進入印度次大陸等地區,形成今日毛色最鮮豔的孟加拉虎。在尚無生存之虞的百年前,也就是本世紀之初時,超過十萬隻的老虎安然地生活在亞洲的各地。
老虎的分布與發展
        西伯利亞虎(Siberian Tiger),又稱東北虎,其分布範圍為中國黑龍江、俄羅斯烏蘇里江流域及北韓,估計現存群族數不超過五百頭。
        華南虎(South-Chinese Tiger), 又稱南中國虎,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估計現存群族數不超過五十頭,預期繼續存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東南亞虎(Indo-Chinese Tiger), 又稱印支虎、馬來虎,其分布範圍為中國中南部,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在一千頭至一千八百頭之間。
        蘇門答臘虎(Sumatra Tiger),其分布範圍為印尼蘇門答臘,估計現存群族數約四百至五百頭。
        孟加拉虎(Bengal Tiger),又稱印度虎,其分布範圍為印度次大陸包括緬甸西部,估計現存群族數在三千頭至四千七百頭之間,佔現存老虎數量的三分之二。
        巴里虎(Bali Tiger),已於1940年代絕種,過去分布在印尼巴里島上。
        裏海虎(Caspian Tiger), 又稱西亞虎,已於1970年代絕種,過去乃在土耳其至亞洲中部及西部一帶活動。
        爪哇虎(Javan Tiger),已於1980年代絕種,是分布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小型虎。
        老虎的生態-行為篇
        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拜體型與力量之賜,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幾乎沒有天敵,吼聲可傳2公里遠,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臉部的毛也比較多。雄虎身長約2公尺,尾長約90公分,體重約190公斤。雌虎身長約1.7公尺,體重約140公斤。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6公尺長,體重320公斤!!
.伏低、潛進、躍出、背後突襲 :
        遇上獵物時自然伏低,找掩護,無聲地潛近,當獵物走入10到20公尺距離內時,突然躍出攻擊,是老虎及貓科動物的典型攻擊法。為了避免被獵物的蹄、角或獠牙所傷,老虎通常是由背後襲擊。先以前爪抓穿獵物背部皮肉並拖撞倒地,再以尖銳的犬齒(虎牙)緊咬住咽喉使獵物窒息,或咬斷頸椎,直到牠斷氣才鬆口。
        2.專獵大型動物為食,食量奇大卻常餓肚子 :
        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相當於50隻大野豬。老虎食量很大,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山豬、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雖然也捉兔、雉雞、蛙、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若襲擊一次不成,獵物很容易就逃走。事實上,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因此經常要餓肚子。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休息後繼續再吃,直至精光為止,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
1.晝伏夜出:黃昏時分是老虎時間,養足精神的老虎此時出發,循著地盤內熟悉的路徑與埋伏地點找尋獵物,直到天亮為止;若運氣不好沒碰到合適獵物,有時一整晚要走三四十公里。白天則在陰涼洞穴或密林深處休息,大部份時間都在打盹。
        2.生性愛水且擅泳:很多貓科動物都怕水,但老虎喜歡水,在炎熱天氣裏最愛下水納涼;必要時,可以在河裏游個五公里遠,甚至在水中進行捕獵,把獵物壓制到水面下淹死。
        棲息地選擇,冰雪或沼澤皆可為家:老虎不喜乾旱炎熱,喜歡植物濃密覆蓋及有水的環境,樹林或草叢皆可。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華中華南的溫帶林,到印尼、印度半島的熱帶雨林,甚至東南亞一帶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整個亞洲地區只要原始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地方,都是老虎的原鄉。
        1.四處泗尿、排糞、抓磨樹幹,都是為了作記號標示地盤
        為了保住領域,老虎會不停地在領域中巡邏,留下尿液或糞便做為標記,或是在樹幹上磨蹭以留下體腺的味道,或是留下爪痕,這些都是為了宣示這是『我的』地盤。越是強勢的個體,標記做得越多,當別隻老虎來到這裡,聞到或看到這些標記,沒事都會儘量避開,以避免正面衝突。
        2.佔穩了地盤才能繁衍下一代
        成年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牠會占據必要的水源,,獵物與遮蔽點,形成固定的地盤,或稱為領域。與其他老虎競爭地盤,可是老虎生存與繁衍的大事。雄虎的地盤比雌虎為大,且常包涵了2-3隻雌虎的領域,不允許別的成年雄虎接近這些雌虎;雌虎更要兼顧幼兒的隱蔽與食物供給,因此無論雌雄,通常佔穩了地盤的老虎,才能繁殖下一代。
        在條件較差的環境,領域面積就需擴大,才有足夠的資源過活,換句話說,老虎彼此要住得更疏遠。例如在食物充足的印度半島,雌虎的領域約為10平方公里;在乾燥的華北森林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雌虎的領域則達400平方公里。在印度的保護區,雌虎保有地盤的時間約7年,雄虎則因競爭激烈,只能保住地盤3到4年;太年輕的老虎沒有能力爭到地盤,而傷殘或年老力衰的老虎則可能遭其他老虎攻擊搶走地盤,甚至被咬死。
1.兩性關係:成年雄雌虎只有在配對時才結伴
        老虎約3-4歲性成熟,但雄虎則約到5歲才爭取得到地盤,有機會與雌虎交配。雌虎每2-2.5年生產一胎,一生約可生5胎。雌虎發情時,會在其尿液中釋出賀爾蒙訊號,吸引雄虎,鄰近的雄虎會為爭取接近她而教量一番,通常最強勢的雄虎才得以與雌虎交配;落敗的雄虎則有可能負傷致死。雌雄結伴的時間約一周,開始相遇時充滿危險與不安,互相試探,若能彼此接納,則朝夕相處交配,形影不離,直至雌虎發情期結束,將雄虎趕走為止。
        2.親子關係:雌虎獨立完成生養幼虎重擔
        幼虎跟隨母虎直到2歲左右才離開,通常也剛好是在下一胎幼虎可以跟隨媽媽走動之際,因此,成年雌虎身邊幾乎一直有幼虎跟隨;雄虎則偶爾會讓牠領域內的雌虎及幼虎分享食物,並負責驅走其他成年雄虎或天敵,間接保護幼虎。雌虎懷孕期約三個半月,一胎可生2-3隻幼虎,每胎存活率僅50%。虎媽媽不在時,幼虎可能會被蟒蛇、鬣狗或花豹吃掉。
        3.社會關係:森林深處總多見獨來獨往的身影
        老虎是亞洲森林中的獨行俠,除非是遇到配對或哺育時期,才會結伴同行。無論雌虎或雄虎都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雄虎捕到大型獵物,還會以吼聲召喚自己的雌虎和幼虎來分享。但幼虎卻常喪命於陌生雄虎口中。這種減少對手後代的殺嬰行為亦常出現於其他哺乳類動物(甚至古代人類)的生活史中。
        從玩耍中練得一身本領:幼虎們非常好動好玩,而玩耍對於技巧和智慧的發育異常重要,牠必須從這些撲打追咬的遊戲中,練習獵食與避敵的本領,日後就要靠自己生活了。雌虎身兼媽媽和教師雙重身份,會逐漸帶活物回來,訓練幼虎的捕食能力,也會極有耐心地陪伴幼虎嘻鬧,親子關係十分親暱。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獅子


在第一次非洲 safari 時,「萬獸之王」給我最深的印象,不是牠們的外觀行為,而是在 Tarangire 國家公園時牠們的夜半獅吼。
公獅經常在晨曦和傍晚時分吼叫,主要是宣示主權。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品種,獅群 (pride) 由三頭到三十多頭不等,由一頭公獅或兩頭兄弟領導。領袖的產生是通過血腥的打鬥,失敗的一方往往嚴重受創,勝方更會把敗方的子女全部殺死,絕不心軟。領導權最長可達四年,但往往不到兩年獅群便會易主。
勝利的回報是可以坐享獅群狩獵的成果,和跟獅群內母獅交配的權利。
獅子是夜行動物,通常白天會懶洋洋地躺臥睡覺。獅子每天花超過八成的時間睡覺,而且睡得很酣,旁邊的四驅車不停地轉也不會弄醒牠們。

分布

非洲獅分布在非洲東部、中部和西部 (少量)。
估計非洲約有 15,000 – 47,000 頭獅子,已被列入易危物種,數量和分佈地正不斷減少。幾千年前獅子曾出沒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等地,二千年前左右獅子已在歐洲絕跡,而唯一在非洲以外生存的野生獅子,是只有約 300 頭在印度 Gir Forest 生活的亞洲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