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貓科動物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雪豹
該物種為高山動物。主要生境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叢等三種類型。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隨岩羊下降到相對較低的山上。雪豹的巢穴設在岩洞中,一個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幾年。雪豹以岩羊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等小動物,所以其棲居地也就在岩羊集中分布的山區。黃昏時,岩羊開始離開岩石到草地覓食,雪豹則隨岩羊群活動,常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捕食岩羊,咬其喉部使之死亡。為了獵食,雪豹往往出去很遠,常按一定的路線繞行於一個地區,需要許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 白天很少出來,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曬太陽,在黃昏或黎明時候最為活躍,上下山有一定路線,喜走山脊和溪谷。
雪豹晝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獨居,曙暮性。感官敏銳,性機警,行動敏捷,善攀爬、跳躍。捕食以貓科動物特有的伏擊式獵殺為主,輔以短距離快速追殺。捕食山羊、岩羊、斑羚、鹿,兼食黃鼠、野兔等小型動物或以旱獺充饑。有時也襲擊氂牛群、咬倒掉隊的牛犢。有相對固定居住地點,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發情,5-7月份產仔,每胎2-4仔,最多可產至6仔,3歲達到性成熟
雪豹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獵和捕殺的對象。特別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動路線,偷獵者在其必經之路埋下鐵夾就可將其捕獲,導致其種群瀕危。同時,岩羊數量下降也給雪豹這個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種群造成了災難。由於雪豹很難適應低海拔地區的濕度、溫度、氣壓和日照變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動物園中,能繁殖雪豹的數量很少。北京動物園1955年開始飼養展出,1995年繁殖雪豹成功。
雪豹在珍貴的大形食肉動物的行列中具有極為特殊的位置,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是屬於經常棲居於高山雪地上的動物,也是食肉動物棲息地海拔高度最高的一種,雄踞在冰峰雪嶺之上,遠離塵囂,頗有「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氣勢。在它的分布範圍內,雪豹的棲息環境主要有4種,即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叢和山地針葉林緣,從不進入森林之中,海拔高度為2000一6000米之間,不同季節之間往往有沿山坡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棲息的高度大多在5000米左右,冬季則下遷至1800-500米處,偶而在平原地區也有它的蹤跡,例如中國曾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安迪爾胡楊林附近,以及在尉犁縣的蘆葦叢中捕到過它。雪豹遷徙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避寒,而是為了追逐食物。
雪豹因為全身被有厚厚的絨毛,所以很耐嚴寒,即使氣溫在零下20多度時,也能在野外活動。平時獨棲,僅在發情期前後才成對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設在岩石洞中、亂石凹處、石縫裡或岩石下面的灌木叢中,大多在陽坡上,往往好幾年都不離開一個巢穴,窩內常常有很多雪豹脫落的體毛。巡獵時也以灌叢或石岩上作臨時的休息場所。由於毛色和花紋同周圍環境特別協調,形成良好的隱蔽色彩,很難被發現。叫聲類似於嘶嚎,不同於獅、虎那樣的大吼。雪豹性情兇猛異常,但在野外從不主動攻擊人類,行動敏捷機警,四肢矯健,動作非常靈活,善於跳躍,30米的高崖可以縱身而上,據說最多還有一躍跳過15米寬的山澗的記錄。
雪豹不僅是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也可以看作是世界高山動物區系的象徵。能否對雪豹進行成功的保護工作,將影響到整個世界高山動物的保護事業。為此,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始實施一個國際性的保護雪豹行動計劃,組織者期待通過這個行動計劃的實施,不僅能使雪豹得到很好的保護,而且能夠進而保護整個高山地區的動物區系和生態系統。
雪豹是中亞和南亞山地的特產,分部為斑狀分布,常棲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區。分布面積廣達123萬平方公里,分佈範圍之廣,跨越中亞的12個國家,歷史上也曾在緬甸有分布。據1996年統計的數字,數目可能有7000隻[1]。分布於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等前蘇聯的中亞各國、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地,以及中國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等省區的高山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岡底斯山[2]、天山、帕米爾高原、昆崙山、唐古拉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烏拉爾山等等。這些地方大多為沒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僅生長著極少的高山墊狀植被。
雪豹在生物分類學上的定位,曾經為單獨的一個屬Uncia,其種名為Uncia uncia(John Edward Gray, 1854)。然而最近的分子生物研究強烈顯示這個物種屬於豹屬,它最近的親戚是虎。
雪豹有許多在寒冷的山區生長的生物特徵,他們身體粗壯、毛厚而濃密、耳小而圓,這些特徵都有助於減少身體熱量散發。雪豹在大型貓科動物中屬於中等體型,平均體重在27到54公斤,體長75到130公分,尾巴通常比身體長,體重可達75公斤。它相對長的尾巴(有1米長)成為與其他相似物種區分的明顯特徵。這條長尾巴長滿濃密蓬鬆的毛,尾尖能繞成圓形花結,堅硬時如同鋼鞭怒豎。除了在山地環境攀爬斜坡和快速奔跑的時候幫助雪豹來保持平衡外,在寒冷的環境中,這條尾巴也可以在他睡覺時蓋住口鼻保溫。與另一種貓科動物猞猁類似,雪豹也有著大且披毛的足部,大腳的作用有如雪地靴,可以分散體重在雪地上壓力,不會在鬆軟的積雪上陷得太深,有助於在雪地行走。腳掌的毛除了可以增加在陡峭或不穩定雪面的摩擦力之外,也減少從腳掌散失的體熱。
雪豹有長而厚的毛,皮毛為灰白到灰黃色相間的顏色,下腹部的毛是白色的,皮毛上有暗灰色的斑塊,尾巴上分布有斑紋。它們是奉行機會主義的肉食動物,會吃掉發現的任何可以吃的肉類,常能夠捕獵三倍於自身重量的動物,其中也包括人們豢養的牲畜。
雪豹多成對同居,在春季交配,由於發情期正值杜鵑花期,故有杜鵑花開豹鬧春的說法。成熟期2-3年,一般發情期在3-5月,懷孕期5個月,在秋天產仔,每胎通常可產2-6隻幼雪豹,少則2隻,多則可產下6隻。幼仔長到20至28個月時開始獨立生活,到2、3歲時性成熟,在野外的壽命一般為10至12年,也有18-22年的說法,有些豢養的雪豹可以活到20年。目前已能完成籠養條件下的人工繁殖。
雪豹無法發出令人震欇的叫聲,雖然它的舌骨具有成骨作用,先前認為雪豹具有的成骨作用基本上有助於它可以咆哮,但新近的研究顯示貓科動物咆哮的能力是來自其它的組織法則(Morphological)特徵,特別是喉頭,而雪豹沒有喉頭。
在國際裘皮市場上,雪豹的皮毛有著很高的價格。許多國家的傳統醫學認為雪豹的骨頭可以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等症,所以獵捕雪豹也為獲得豹骨入藥。因為這些原因,現在雪豹依然面臨偷獵的危險,並且棲息地也由於人類活動而縮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其列為瀕危動物;在中國,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印度,印度政府預期將在2007年初開始推動「雪豹計畫」以保護境內約200至600隻的雪豹。
雪豹晝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獨居,曙暮性。感官敏銳,性機警,行動敏捷,善攀爬、跳躍。捕食以貓科動物特有的伏擊式獵殺為主,輔以短距離快速追殺。捕食山羊、岩羊、斑羚、鹿,兼食黃鼠、野兔等小型動物或以旱獺充饑。有時也襲擊氂牛群、咬倒掉隊的牛犢。有相對固定居住地點,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發情,5-7月份產仔,每胎2-4仔,最多可產至6仔,3歲達到性成熟
雪豹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獵和捕殺的對象。特別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動路線,偷獵者在其必經之路埋下鐵夾就可將其捕獲,導致其種群瀕危。同時,岩羊數量下降也給雪豹這個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種群造成了災難。由於雪豹很難適應低海拔地區的濕度、溫度、氣壓和日照變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動物園中,能繁殖雪豹的數量很少。北京動物園1955年開始飼養展出,1995年繁殖雪豹成功。
雪豹在珍貴的大形食肉動物的行列中具有極為特殊的位置,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是屬於經常棲居於高山雪地上的動物,也是食肉動物棲息地海拔高度最高的一種,雄踞在冰峰雪嶺之上,遠離塵囂,頗有「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氣勢。在它的分布範圍內,雪豹的棲息環境主要有4種,即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叢和山地針葉林緣,從不進入森林之中,海拔高度為2000一6000米之間,不同季節之間往往有沿山坡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棲息的高度大多在5000米左右,冬季則下遷至1800-500米處,偶而在平原地區也有它的蹤跡,例如中國曾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安迪爾胡楊林附近,以及在尉犁縣的蘆葦叢中捕到過它。雪豹遷徙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避寒,而是為了追逐食物。
雪豹因為全身被有厚厚的絨毛,所以很耐嚴寒,即使氣溫在零下20多度時,也能在野外活動。平時獨棲,僅在發情期前後才成對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設在岩石洞中、亂石凹處、石縫裡或岩石下面的灌木叢中,大多在陽坡上,往往好幾年都不離開一個巢穴,窩內常常有很多雪豹脫落的體毛。巡獵時也以灌叢或石岩上作臨時的休息場所。由於毛色和花紋同周圍環境特別協調,形成良好的隱蔽色彩,很難被發現。叫聲類似於嘶嚎,不同於獅、虎那樣的大吼。雪豹性情兇猛異常,但在野外從不主動攻擊人類,行動敏捷機警,四肢矯健,動作非常靈活,善於跳躍,30米的高崖可以縱身而上,據說最多還有一躍跳過15米寬的山澗的記錄。
雪豹不僅是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也可以看作是世界高山動物區系的象徵。能否對雪豹進行成功的保護工作,將影響到整個世界高山動物的保護事業。為此,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始實施一個國際性的保護雪豹行動計劃,組織者期待通過這個行動計劃的實施,不僅能使雪豹得到很好的保護,而且能夠進而保護整個高山地區的動物區系和生態系統。
雪豹是中亞和南亞山地的特產,分部為斑狀分布,常棲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區。分布面積廣達123萬平方公里,分佈範圍之廣,跨越中亞的12個國家,歷史上也曾在緬甸有分布。據1996年統計的數字,數目可能有7000隻[1]。分布於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等前蘇聯的中亞各國、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地,以及中國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等省區的高山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岡底斯山[2]、天山、帕米爾高原、昆崙山、唐古拉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烏拉爾山等等。這些地方大多為沒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僅生長著極少的高山墊狀植被。
雪豹在生物分類學上的定位,曾經為單獨的一個屬Uncia,其種名為Uncia uncia(John Edward Gray, 1854)。然而最近的分子生物研究強烈顯示這個物種屬於豹屬,它最近的親戚是虎。
雪豹有許多在寒冷的山區生長的生物特徵,他們身體粗壯、毛厚而濃密、耳小而圓,這些特徵都有助於減少身體熱量散發。雪豹在大型貓科動物中屬於中等體型,平均體重在27到54公斤,體長75到130公分,尾巴通常比身體長,體重可達75公斤。它相對長的尾巴(有1米長)成為與其他相似物種區分的明顯特徵。這條長尾巴長滿濃密蓬鬆的毛,尾尖能繞成圓形花結,堅硬時如同鋼鞭怒豎。除了在山地環境攀爬斜坡和快速奔跑的時候幫助雪豹來保持平衡外,在寒冷的環境中,這條尾巴也可以在他睡覺時蓋住口鼻保溫。與另一種貓科動物猞猁類似,雪豹也有著大且披毛的足部,大腳的作用有如雪地靴,可以分散體重在雪地上壓力,不會在鬆軟的積雪上陷得太深,有助於在雪地行走。腳掌的毛除了可以增加在陡峭或不穩定雪面的摩擦力之外,也減少從腳掌散失的體熱。
雪豹有長而厚的毛,皮毛為灰白到灰黃色相間的顏色,下腹部的毛是白色的,皮毛上有暗灰色的斑塊,尾巴上分布有斑紋。它們是奉行機會主義的肉食動物,會吃掉發現的任何可以吃的肉類,常能夠捕獵三倍於自身重量的動物,其中也包括人們豢養的牲畜。
雪豹多成對同居,在春季交配,由於發情期正值杜鵑花期,故有杜鵑花開豹鬧春的說法。成熟期2-3年,一般發情期在3-5月,懷孕期5個月,在秋天產仔,每胎通常可產2-6隻幼雪豹,少則2隻,多則可產下6隻。幼仔長到20至28個月時開始獨立生活,到2、3歲時性成熟,在野外的壽命一般為10至12年,也有18-22年的說法,有些豢養的雪豹可以活到20年。目前已能完成籠養條件下的人工繁殖。
雪豹無法發出令人震欇的叫聲,雖然它的舌骨具有成骨作用,先前認為雪豹具有的成骨作用基本上有助於它可以咆哮,但新近的研究顯示貓科動物咆哮的能力是來自其它的組織法則(Morphological)特徵,特別是喉頭,而雪豹沒有喉頭。
在國際裘皮市場上,雪豹的皮毛有著很高的價格。許多國家的傳統醫學認為雪豹的骨頭可以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等症,所以獵捕雪豹也為獲得豹骨入藥。因為這些原因,現在雪豹依然面臨偷獵的危險,並且棲息地也由於人類活動而縮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其列為瀕危動物;在中國,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印度,印度政府預期將在2007年初開始推動「雪豹計畫」以保護境內約200至600隻的雪豹。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雲豹
生態說
不管是特殊或者威嚴,台灣雲豹絕對是扮演這兩種角色最佳的動物。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台灣雲豹體長可達一公尺,身上亮麗的雲彩斑紋,說明牠獨特的氣質,深褐色皮毛,展現牠深藏不露的動人特質。沒有幾個人有幸目睹牠敏捷迅速、來去如風的身影,魯凱族最古老的好茶部落,卻說他們祖先是雲豹變來的,雲豹也就成了他們的開
基祖。
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原始闊葉林的雲豹,早被人們追逐到高山雲霧中,以至行蹤杳然,我們期待,牠們依舊共同生存在這個島上。(陳逸君/文)
歷史說
儘管自八○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目睹野生雲豹的英姿,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最珍貴的野生動物,原為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稱霸的大型貓科動物,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為玉山和大武山。清代《福建通志》描述台灣雲豹為:「色黃而間以黑點。」,周鍾瑄修《諸羅縣志》則說:「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台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西表山貓(日語:西表山猫,學名:P. iriomotensis),又称西表猫,是棲息在日本琉球列島八重山群島中西表島上的一種貓科動物,是日本的特有種,曾被認為是豹貓(P. bengalensis)的亞種。
在當地的方言中,西表山貓被稱作「ヤママヤー」(山裡的貓)、「ピンギーマヤー」(逃走的貓)及「ヤマピカリャー」,可以得知西表山貓並不是由家貓野生化而成的野貓。
1965年3月,沖繩回歸後,動物作家戶川幸夫收集到了西表山貓的頭骨及毛皮標本,並進行相關研究。1967年捕獲了野生個體(公、母貓各一)。同年,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今泉吉典,將西表山貓作為新品種命名,在學會上發表。
在當時,前一次發現野生貓的新品種已是70年前的事情,因此這被當作20世紀生物學上最大的發現。而西表島的面積只有約290平方公里,這也是世界上有山貓存在的島嶼中最小的。
體長 50-60 cm 、尾長 23-24 cm、體重 3-5 kg。
體型殘留原始的特徵,比一般貓略為粗胖,軀幹很長,四肢粗且短。身體背面、側面為暗褐色,腹部較淡,側面在灰褐色的部份有不明顯的暗色小斑紋散佈。肉球比一般貓大,尾巴也很粗,尖端有些許毛成簇,使得外觀上看來更粗。鼻樑很大,眼睛周圍有白黑條紋。耳朵很圓,尖端沒有耳殼裡的前頭房毛。耳朵背面和許多山貓類同樣有被稱呼為「虎耳書斑」的黑色邊緣以及白色斑紋。牙齒28個,較一般貓少了一對上顎前臼齒。
其生活方式至今尚未明朗。除繁殖期會成對行動外,平時均單獨生活。主要在沿岸地區高度較低的區域生活,喜歡濕地和川邊。平時在地面生活,但會爬樹及游泳。食物來源廣泛,會捕食鳥類、鼠類、蜥蜴、蛇、青蛙、蝦、小河蟹、昆蟲等,有時也會捕捉幼野豬,也有潛水捕捉獵物的習性。被人圈養的西表山貓「ケイ太」除了肉類以外,每天也吃嫩草。多數山貓可以迅速確實的以獠牙插入獵物的脊髓來殺害獵物,但還不確定西表山貓是否也是如此。在島上沒有天敵,為唯一的肉食哺乳類動物,位於島的食物鏈的頂點。
一般認為在飼養下的壽命為8-9年,野生更短。在1979年,一隻出生後約五週大的雄性幼貓「ケイ太」與父母貓走散,被送到沖繩兒童國家動物園水族館飼養,最後衰老而死,共活了13年。
- (英文) Cat Specialist Group (1996).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ssp. iriomotensis,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2006。擷取於2007年3月22日
- (英文) 西表山貓 2008 IUCN Red list。
訂閱:
意見 (Atom)





















